顿悟整理:FinnCiti 机器人流通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
2014年01月08日 20:40
这个图,我们今晚就来围绕着这张图来讲,大家觉得这张图讲的怎么样?这样的宣传导向一直是我们的主流导向,对吗?大家参考三出三进,基本上都是以这个作为标准的,我说的没错吧?如果我今晚把这张图驳倒了,那就说明我们的宣传导向是错误的,对吗?
理解三出三进是 FinnCiti 的核心,如果我们对这个最核心的东西都出现了偏差,那就真的麻烦了!所以,今晚,我将冒着天下之大不讳来讲这个话题:
你们进来这么久了,到底是来干啥的呢?前两天我们讲到了现金流的意义,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先从理财的基本理念讲起呢?因为如果我们不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讲,后面的一切具体的操作就很难真正的去理解了,如果我们用赚钱的思维去理解三出三进的话,就会始终想不通、搞不明了,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了,理财的意义是建立资产和现金流收益,而我们机器人的价值是根据机器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价格涨跌所改变的。
我们都说三出三进是 FinnCiti 的核心精髓,那么,按照三出三进的模式操作就应该是推动市场交易的才对,我相信大家都应该听过黄总的视频讲座了,50万的土地一进场就应该做三出三进,对吗?那么,现在50万的土地进场可以有多少机器人?20万进场会有多少机器人?1万进场会有多少机器人?2万呢?5万呢?每块土地进场时的机器人数都不同,那么,好了,我们就来看看上面这张图。
我们按现在的时价来举例吧,大家都知道经过第12次配送后,我们的机器人的开盘价为30RP,那么,50万的一进场就应该做三出三进了,因为50万的能够买到9750个机器人。20万的呢?20万的是3660个机器人,需要配送2倍左右才能做。10万的是1770个机器人,需要配送3倍多。5万的进场是855个机器人,按这个图需要配送4倍。2万的进场是330个机器人,需要配送近10倍。1万的进场是150个机器人,需要配送20倍以上才可以做三出三进呀!
按上图的思路来计算的话,5万的需要等待将近2年多,2万的需要等待3年多,1万的需要等待4年多,但,事实真的应该是这样的吗?还记得吗,理财是金钱的时间价值!机器人就是钱呀。
我们需要让我们的钱沉淀那么长的时间吗?机器人长期沉淀是不会创造任何价值滴,特别是小土地,一放就是几年时间,小土地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那就说明,大部分的机器人是会以几年的时间沉淀在每个开发商的土地里面的,而无法去产生该有的价值,三出三进为什么会有一个公式呢?这个公式是计算什么的呢?
这个公式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个公式的意义是计算价差的,价差达到了,你卖出就不会亏嘛!做三出三进的标准应该是“价差”和“需要制卡”和“套现的数量”来决定的,而不是由土地的大小来决定的。1万的土地里面的机器人为什么要累积到3000才能做呢?2万的为什么一定要累积到3000才去做呢?那不是相当于机器人长期的沉淀了吗?这样对大盘是有利还是有害呢?更加不要说还有很多开发商连三出三进都不做,长期捂着机器人不卖的,那更加是 FinnCiti 的蛀虫了。小土地其实不需要一定去做三出三进的,二出二进、一出一进,都是可以的,只要价差到了,做了就不会亏钱!
如果小土地长期去等机器人的数量,损失了时间价值不说,对大盘也是不利的,让大量的机器人长期的沉淀着,我们一定要知道,机器人的价格是不会“平白无故”增长的,机器人的数量也不会“平白无故”配送的,没有了机器人的交易,一切都不会发生!所以,不论是大土地,还是小土地,里面的机器人是一样的,机器人就是钱,钱就应该流通,钱只有在流通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才能吸引更大的需求!我们都知道,我们购买条码时,并不是所有的资金都可以买到机器人的,而是只有35%–50%的资金是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机器人的,所以,当每块土地里面的机器人价值倍增了2倍的时候,其价值是刚回本,而当机器人的价值倍增了4倍的时候,其实就应该开始流通繁殖了,而不是去区分什么土地的大小,我们的网络布局除了金三角之外,也应该是以小土地布局为主,既然网络布局是以小土地为主,那么我们做三出三进时所累积的机器人数量只需要根据追加小土地所需要卖的机器人数为标准就可以了!
我们可以通过这次公司最新的配送政策就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明显的状况,那就是凡是在每块土地里面存留过多机器人的老ID号,全部遭到了巨大的损失,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机器人不流通就是垃圾,7次配送之后,机器人全部都需要卖出清零,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土地和机器人是不同的概念。土地里面不需要机器人做为种子,机器人就应该全部出去流通,而不是长期留在土地里面,但是,我们很多开发商还是对三出三进有误解,认为做了三出三进机器人会有损失,不划算,始终认为做三出三进是一件很吃亏的事情,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去化解呢?
其实,还是“现金流”和“现金量”之间的区别了!没有弄清楚2万的土地怎么做三出三进,2万的土地,现在按330个机器人来算,按每次配送2倍来演算,2倍时,机器人的价值刚刚回本,4倍时,价值翻番了,数量是1320。如果现在做一出一进,套公式计算价格30RP买进,44RP卖出1320*0.9*0.7*44=36590EP,制一张2万的条码消费21000EP,同时可以套现15590EP=938元,30%回购,1320*0.9*0.3=356个机器人。一出一进做完了,追加了一块2万的土地,套现了938元,回购了356个机器人。我们就按每年倍增2倍,4倍也才2年时间,1308元,2年时间,套现938元,追加了1块2万的土地,回购356个机器人,本金不仅翻番了,还有938元的利息,不是很好吗?现在每块土地可以配送7次,7次配送会倍增几倍呢?下次再配送,是不是又可以做一波了?是不是又可以套现、又可以追加土地了呢?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几年以后再做呢?
我们需要的是现金流,7次配送之后,每块土地都可以自我繁殖出几块土地了,土地的规模是不是倍增了呢?那么下一次会有更多的土地可以进行7次配送了呀,是不是现金流的管道越来越有规模了呢?重要的是我们不需要等几年才享受收益啊!我们很早就可以享受到理财所带来的收益了,为什么总是想一下子吃成个大胖子呢?我们这样让机器人更早的开始交易,对整个大盘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力呀?该制卡的制卡,该套现的套现,该回购的回购,这样才叫理财嘛!如果一味的追加,不套现的话,如何去满足外需呢?机器人的价格增长是需要靠足够的需求的,只有当需求大于供给了,价格才会增长的,如果我们都当守财奴,都不套现,外需如何去满足呢?不要小看一张小小的图片,其实,对大盘的影响非常的大,让很多的机器人长期沉淀下去了,很多开发商不是有意的,只是被误导了(当然根源还是来自于不了解 FinnCiti 理财的真谛),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偏差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对现金流理财的片面认知,机器人的价格不是等出来的,不管多大的土地,里面的机器人都是一样的,尽早的让机器人出去流通才是我们应该鼓励的正确做法!
就是因为市场上这样的偏差太过严重了,所以,公司没办法,才出台了7次配送的政策 ,从制度上去制约机器人不流通的情况,逼着我们必须要把机器人卖出来流通,所以,配送新政出台之后很多开发商还天真的认为这只是公司的一次性的惩罚措施,只是这一次
,真是很天真的想法。如果我们开发商都懂得了机器人流通的真正意义,公司是不会出台这样的政策的,机器人尽早流通是对我们实现财务自由更快有很大帮助的,而不是说公司想多赚我们的钱,对我们不利。
所以,三出三进一定是灵活的,土地大小和机器人的存量是没有关系的,并不是说大土地里面机器人就应该留多一些,小土地里面机器人就可以少一些,这样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土地是资产,机器人是产品,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属性,千万不能混为一谈去看。
所以,每块土地里面的机器人到底有多少存量才需要去做三出三进呢?去看你打算制卡的大小和套现的多少去决定吧!三出三进的价格,有公司制定的公式,去套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这样去理解三出三进的话,那对大盘、对市场才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把握一些原则就可以了,机器人是钱,钱是需要在流通交易过程中才能产生价值,土地的大小和机器人的存量是无关的,越早做越好,早生、早育、早长成、早结果,机器人沉淀的时间越久,自己的损失越大,三出三进和网络布局是有关联的,小土地布局,三出三进就早,大土地布局,三出三进就晚,套现不需要等到几千几万才开始,土地规模有了以后,多一些几百的其实也是不少的钱啊,机器人卖的越晚,繁殖的土地也会越晚,实现现金流收益就会越晚,实现财务自由的时间就会越晚,这就是“现金流”和“现金量”之间的区别!
很有启发性!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