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空瘦:被忽略的“土地使用权”概念!2014年12月01日 21:08
很多优秀开发商说 FinnCiti 都是长篇大论,提笔(不,是动指)就是洋洋洒洒数千字乃至于数万字,写作是呕心沥血的事情,我常为他们的无私付出感动,我也常为自己的唠唠叨叨而感动。有深度的分享,只是有深度的开发商才能领略其中含义,大部分人仍是不明白的。平台有人写“阳春白雪”和“大江东去”,我只能来点“下里巴人”和“小桥流水”。选些小角度,说些小问题,今天专说关于“土地使用权”的问题,因为在众多的分享中很少有人郑重其事的提说这个问题。
进入 FinnCiti 这个平台,据我观察,应该80%的人没有“土地使用权”的概念 ,因为不明白,所以不“使用”,只有囤机器人,等配送这一个动作,目标直奔72万机器人。
没有“土地使用权”的概念会造成很多弊端?
第一、给人分享时,误导新人。
以一万土地为例,进场资金分流,土地使用权50%,自己掌控50%(10%分流成PP,90%变成RP),用于购买机器人的是4500RP。
新人问及除了自己掌控的50%,其余的哪去了?不明白的人会说,这个给公司了,新人就感觉很亏,进场就亏一半。想找麻烦的也就找到了攻击 FinnCiti 的说辞:“进场就一半给了公司”。
其实,这里有两个谬误:
一个谬误是,不是所有土地类型的“土地使用权”都是50%,而是:2万的45%、5万的43%、10万的41%、20万的39%、50万的35%,所以,说进来就亏“一半”是错误滴。
另一个谬误是,说“亏”也是错误滴。
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为了明白,咱们把问题简单化和极端化。为了避免“拉人”之嫌,完全就自己做,没有多余的钱全做一万的,并且没有层封顶。自己从1.1的位置层层布满追加到了6.31的位置,第六层还有6.32空着,要开发个1万的土地,那么这个6.32的1万进来会是怎样的收益呢?不妨拿张纸,把平面表格立体化,管理收益也暂时放一边不管,是不是有如下的收益?
1.1 土地开发收益1个800EP,
1.1 建设配套收益1个800EP,
2.2 建设配套收益1个800EP,
3.4 建设配套收益1个800EP,
4.8 建设配套收益1个800EP,
5.16 建设配套收益1个800EP。
管理收益自己算得出。这样“土地使用权”你是不是自己拿回来了呢?除了你自己,总会有一个朋友领你进门,那么,他也是有收益的,公司拿了你的50%吗?
很多人想不明白,进来了3——5年的开发商,每年开发那么多土地,居然还有钱放进自己的口袋,原因在哪里?也是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了“土地使用权”。
如果在3年前开满了100块2万的土地,三年后的今天做“一出一进”,是不是就增加了一倍的土地,土地数量从100块变成了200块。说到这里,我们再把问题简单化,新开发的都是2万的土地,由于增加了100块。最起码是有开发收益100个1600EP即160000EP;配套收益100个1600EP,也是160000EP。这两项加起来320000EP,其实每块土地何止一处建设配套收益呢?上面的例子已经说明了问题。纵然就依这么算,年收益也是2万元,平均到12个月每月也是接近1700元。这个钱是玩出来的,是变出来的,是机器人流动起来后生出来的,是“土地使用权”“使用”出来的。
FinnCiti 设计好的模式真的很简单,听话照做钱就来了!
有人会说,你天天在写,未必你做得好呀?不谦虚地说,我一直是听话照做的,并且自己的经历和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也从没有压盘和囤机器人。可以打开片片土地截图,不说有2万机器人的土地,就连8000个机器人的土地都没有。机器人都去哪儿了呢?都去了新土地,而“土地使用权”的收益,就是我外出去旅游的费用和家庭日用开支的费用。
如果你就那一个10万、20万、50万放在那里囤机器人,因为不明白,也没能力去帮助人,做不了市场。唯一的做法就是等到28000个机器人的上限再一次卖出取钱。这样做,除了系统有点分红,自己不做“三出三进”,因为舍不得卖机器人,不利用土地使用权,平时你是一毛钱也无法拿到的。而且违背了游戏规则,阻碍了平台的发展,少数人耽误全球的开发商到达财务自由的进程,这和黄总的初衷、与理财理念实在是不搭界的做法。两次“限七”都是公司不得已的措施。真的希望大家在教训中变得聪明起来,而不是自作聪明!